top of page

A股轉為機構投資者主導(2021年1月21日)


進入2021年,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個多月,但每一個周一似乎都是內地公募基金的一次狂歡。就在剛剛過去的1月18日,公募基金的認購熱潮又蓋過了前兩周。根據市場回饋資訊,1月18日當天就有至少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認購新基金,其中,馮波管理的易方達競爭優勢認購規模或超1,300億元,廣發、華泰柏瑞、博時基金旗下也有新基金或將「一日售罄」,三隻產品認購總規模也可能超過300億元。

基金業績大漲增吸引力

其實,公募基金的火爆從2020年開始就已現出端倪。持續走高的收益率為公募基金贏得了更多投資者的青睞。截至2020年12月24日,2020年內新成立的基金發行總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創下公募基金行業22年來新的歷史紀錄,而這一數值也逼近2017至2019年三年基金發行總規模之和。這其中,頻頻售罄的權益類基金無疑是這3萬億規模的最大貢獻者。

如果要說2020年成為偏股類基金發行的大年,其實是有跡可循的。首先,最最主要的原因,是基金業績大漲對市場帶來的吸引力。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年初至11月末,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數達到36.8%,為公募基金2010年以來最高回報率。而2019年,偏股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數也達到35%。

其次,從投資的角度來看,2020年A股市場的走勢波折也強化了基金作為專業投資機構的價值。2020年A股市場在分化和震盪中前行,這極大加劇了股票投資的難度,記得此前看過一篇報道,同一個板塊中的兩個個股,一個在一年之內漲幅近10倍,另一個跌幅超過60%,這樣極端的例子在2020年的A股中並不鮮見,當A股出現嚴重的分化後,那些受到基金等機構青睞的個股顯然走勢更加強勁,與基金優異的表現形成了良性迴圈。

再次,從市場參與者來看,海外投資者開始在A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新冠疫情之下中國經濟的風景這邊獨好吸引了外資的目光,滬港通的成熟和便捷令資金北上更加簡單易行,而海外投資者成熟、理性的投資風格,也強化了A股市場中作為機構投資者代表的一眾公募基金的投資表現。

機構投資持股比例升到48.2%

實際上,A股市場中基金行業的迅速爆發,從一定程度上代表着A股市場風格的徹底轉變。過去的A股市場是由散戶主導的市場,追漲殺跌、抱團取暖、炒小炒差等等散戶特徵明顯的投資風格充斥A股市場,但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散戶的能力和作用在A股市場中的局限性逐漸凸顯出來。2017年以後,隨着中國經濟增速的進一步下行,存量經濟主導的格局愈來愈明顯,而存量經濟的主要特徵就是分化,就是切分蛋糕的過程。機構投資者在把脈經濟結構變化和辨析誰能分享更多蛋糕方面更具有優勢。因此當宏觀經濟進入存量時代後,機構業績表現優異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實際從市場參與者構成上來看,機構也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個人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從2003年的95.4%下降到2020年的51.8%,而相對的,機構投資比例則從4.6%飈升到48.2%。而參考成熟資本市場機構佔比高達80%至90%的比例,可以斷言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機構還將繼續跑步入場,A股市場的機構化將會是大勢所趨且不可逆轉。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