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央政府一直在反復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命題,筆者深以為然。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有二,無論是投資還是融資,最終都是要落到為實體經濟服務上來。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領域,中國也確實做了不少的嘗試,定向降准、金融扶貧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但從結果來看,都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筆者以為主要原因在於存在中間環節導致政策傳導效率降低,未能將推出的政策和投入的資源直接引入實體經濟中。
其實金融雖然脫胎於實體,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演變,雖然兩者仍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金融市場早已與實體經濟成為了兩條並行的軌道,當下重提金融服務實體,除了沿著定性思維繼續努力,還應當嘗試更多的思路和模式,以創新的思維來解決這個似舊實新的命題。
此前筆者曾經提到過香港數碼資產交易中心推出了一種“農戶+公司+交易所”的新模式,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將真正的消費品進行上游資源整合後,再通過交易平臺流通的方式實現“互聯網+”,尋求市場的真實定價並完成實際銷售。繼大閘蟹之後,發酵火腿也採用了這種模式登上了交易平臺。隨著越來越多品種的上線,這一新穎的模式正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全新模式,這將會對更加廣義的商品流通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也正順應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
實際上,這種模式的出現正是一種變通和創新的提現,企業上市一直是很多地方企業尤其是相對落後的地區夢寐以求的。因為企業上市後不僅會為企業帶來便利的融資管道,更能打響口碑,打出品牌,提升企業和地區的社會形象和公眾影響力。而將商品在交易市場上市實際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首先,通過商品上市發行,可以讓原本只能通過實體銷售的商品提前流通起來,讓商品通過交易平臺成為有價值的抵押品,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企業融資管道。其次,商品上市同樣能夠觸及到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者,達到提升企業和商品社會形象和市場地位的作用,能夠為企業品牌和商品口碑帶來提升。回歸到本質,兩種上市都能為金融服務實體提供更多的管道和方式。
之所以筆者看好農戶+公司+交易所這種模式,原因在於其大幅減少了中間環節,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將供需對接,也就是說,比起企業上市融資或者定向降准增加流動性,這種模式能夠直接將市場資金引入優質商品以及優質企業中,最大限度提高商品的流通速率和資金的使用效率。這種模式無論是對於發達地區還是相對貧困地區都不存在制約,只要商品品質有保障,符合市場的需求,都可以通過商品上市實現資金與商品的融通。這也正應了筆者始終堅定的市場信條“流通創造價值”,只有當商品真正流通起來之後,才會體現出真正的價值,也才能發揮金融市場的功能,令其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Comments